清西陵石像生的故事
- 旅游
- 2020-02-29
- 934
什么是石像生?
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、石兽的统称,又称“翁仲”。翁仲历史上确有其人。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,名阮翁仲。相传他身长1丈3尺,端勇异于常人,秦始皇令翁仲帅兵守临洮,威震匈奴。翁仲死后,秦始皇为其铸铜像,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。匈奴人来咸阳,远见该铜像,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,不敢靠近。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“翁仲”。
在古代,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,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排列两侧,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、大象等动物装在笼子里,放在御道两旁以壮皇威。皇帝死后,也需要相同的排场,所以才开始在自己的陵前设置石像生,这种做法始于秦汉时期,此后,历代帝王、重臣沿用不衰,只是取量和取象不尽相同。
石像生除了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,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,同时,他们也是皇权仪卫的缩影!
泰陵石像生来历
值得一提的是,西陵中的泰陵因风水地形关系,原设计中并没有设立石像生一项,雍正帝更是在谕旨中明确表示——不建石像生。
而乾隆帝为了表示孝心,更出于礼制,不顾一些大臣反对,修建了石像生。后来因为典制不合,采取了向南拓展大红门,北移龙凤门等措施,才在大红门与龙凤门之间安排了石像生。
清西陵泰陵七孔桥北、神道两侧安设石像生五对。分别是“狮子、大象、骏马、文臣、武将”。雕刻拙朴,突出各自神韵。这些石雕动物和人物以对称的形式分别排列在神道两旁,象征着皇帝的仪仗队守卫在陵前。
这些石像生各有寓意:文臣武将,均为皇帝的爱卿,把他们的石像置于皇帝的陵寝之中,表示君臣永不分离,心心相印。骏马,是历代皇帝征战、行猎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坐骑。据说,雍正的曾祖皇太极一生戎马,继位以后,依旧人不解甲、马不离鞍,他率领的铁骑踏遍了白山黑水,统一了东北地区,被称为“马上皇帝”。在辽阳战役中,他被明朝总兵李成梁围困,幸亏战马善于驰骋才免予危难。清朝历代皇帝对马都十分钟爱,所以,把马的雕像置于陵前,象征帝王虽死,雄心尚存,开疆扬威,备以骏马。大象温顺驯服,寓意皇帝广有顺民。石象背上还雕有宝瓶,谓之“太平有象”或“天下太平”,狮子凶猛,吼声震天,象征着皇家势力强大,威震天下。在古代,石狮子不但皇陵有,就是官府衙门和有钱有势的家门前,也置放石雕狮子,以示权威。
惟妙惟肖的石像生为泰陵增添了一抹亮色,更是专家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游览西陵的一大追求。而你,是不是也心动了呢?